“侯爷,短时间内,缅甸地区还是以稳定为主。
考虑到未来会对莫卧儿帝国用兵,后勤运输必须跟上,当地的道路建设会被重点规划。
为了减轻运输压力,政务正在考虑部分军工产业过去,把缅甸打造成为一个前沿据点。”
王靖川一脸严肃的回答道。
安南都护府各部之间,存在着许多权力重叠,政务部的规划往往需要多部门配合完成。
考虑到权力重叠,可能造成推诿,影响施政效率。
一度李牧也想过,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后来发现更不靠谱。
战略规划需要从全局考虑,各个部门的利益并不相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一样。
为了更好的治理地方,最初辅助他处理的政务部,名义上还是一个部,实际上扮演的角色已经成了全局统筹者。
没有升格行政地位,主要是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
一旦凌驾在各部之上,政务部的权力就太大了,政务部长相当于翻版的丞相。
这样的事情,肯定不允许发生。
如果不是考虑政治影响,李牧都准备改组政务部为内阁。
现在的政务部,虽然没有内阁之名,实际上却干了内阁的活。
“莫卧儿帝国人口太多,真要是一口吞下去,我们会消化不良。
对莫卧儿帝国用兵,除了报复他们干涉我们和缅甸人的战争外,更重要的还是提前扼杀潜在风险。
作为全世界,唯一人口和我们相当的古老帝国,发展潜力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
现在表现的这么拉胯,主要种姓制度和极端宗教的扼杀。
一旦诞生了某个强人,打破了这些束缚,瞬间就会崛起一个大帝国。
对次大陆的用兵,必须当做一项长期性工程。
不光要肢解拆分,还要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
把缅甸打造为战争前沿基地是对的,不光光这些还不够。
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军队对后勤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你们要联合交通部,规划一条从永安府通往缅甸的双线铁路,作为未来的交通大动脉。
这条道路的建设优先级,要放在其他基础设施之上。
所需劳工直接找军方要,缅甸王国凑不够,那就去莫卧儿帝国抓。”
李牧面无表情的吩咐道。
轻描淡写的一个“抓”字,注定了一部血泪史的诞生。
不过殖民时代,本就充满了血腥。
跑偏的莫卧儿帝国,不为安南都护府贡献力量,也会被欧洲殖民者蹂躏。
对比那帮殖民者,安南都护府还算有吃相的。
“侯爷,即便是有足够的劳工,铁路的建造成本,还是居高不下。
除非技术进一步完善,不然这条双线铁路,我们怕是用不起啊!”
王靖川忍不住提醒道。
当了家之后,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受时代的限制,铁在封建王朝,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如果和土著部落做买卖,一口铁锅能换等重的象牙,还能再加一些皮毛。
哪怕安南都护府开启了工业化生产,优质好铁的价格,也是米价的五倍。
更糟糕的是铁容易生锈,后世铁路用的都是高锰钢。
这玩意儿李牧只听过名字,他又不是学冶金的,根本不知道高锰钢的成份。
就算搞出来了,多半也用不起。
在钢铁生产中,当下钢产量占比,不足总量的百分之十五。
物以稀为贵,产能这么低,价格自然不可能低。
主要消耗在了枪炮和造船上,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短期内想提高钢产量,基本上不用指望。
“贵就贵点儿吧,就当为技术革新买单。
铁路两旁还要留下一定的空间,为未来维修养护奠定基础。
估摸着等这条铁路建成,国内的钢铁产业,也会被带动起来。
到时候规模化生产,能降低钢铁成本,下一条铁路建造成本就会降下来。
估摸着那会儿,蒸汽机火车的技术也成熟了,运营成本也会跟着下降。
到时候铁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就会逐步释放出来。”
李牧点了点头说道。
科技进步的成本,总是需要有人买单的。
作为技术先行者,安南都护府享受到了红利,自然也承担相应代价。
所幸这笔投资,可以让莫卧儿帝国买单,否则李牧都不敢轻易建造。
纵观华夏历史,在任期间大搞基建工程的皇帝,就没几个名声能好的。
最主要原因就是投入太大,不光给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动不动就征召服徭役,民间根本承受不住。
李牧算是幸运的,正好赶上了殖民时代。
只要麾下的部队足够强,就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可以自由调用。
……
南京城。
“北边传来消息,北虏攻破京师,守将阜阳侯殉国。
驻守京师的边军损失惨重,残部已经退往山东地区,同当地的京营汇合。
北方局势进一步糜烂成为定局,大家商议一下该如何善后吧?”
万怀瑾故作镇定的说道。
尽管从北虏入侵开始,他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总觉得北京城守不住。
出于军事和经济的双重考虑,都督府还提议弃守北京,把防线收缩到淮河一线。
怎奈北京作为大虞朝的首都,政治意义至关重要。
哪怕现在朝廷在南京,那也只是临时“南都”,天天被各地督抚催着还都京师。
朝廷给出的答复的是:京师在战争中损毁严重,目前正在维修中,等项目完工就还都。
这样政治定位,决定了大虞朝廷,无法舍弃京师。
哪怕明知道疲惫的北方,无力阻挡北虏南下,也只能咬牙硬撑的。
一度还准备在京师附近,打造新的防线,把敌人挡在北直隶之外。
理论上没毛病,架不住所需经费投入太多,只能选择作罢。
主要是北方其他地区落入叛军之手,朝廷的控制区只有北直隶的一部分。
受连续战争的影响,放眼望去,遍地都是无人村。
除了空有政治价值外,经济价值无限接近于零。
理智占据上风的内阁,采取了折中方案,重点打造江淮防线,但也不能放弃北直隶。
这么操作下来,政治风险是降低了,但力量投入却分散啦。
朝廷的主要资源,基本上砸在了江淮防线上,京师直接丢给了边军。
看似给予了足够的信任予以重用,实际上却是变相削弱边军的一种手段。
战后的北直隶人丁稀少,想要补充合格的兵员都困难重重。
无论是兵员,还是所需的钱粮,全部都只能靠朝廷划拨。
以至于补充的新兵中,有大量滥竽充数之人。
朝廷可不兴退货,边军将领只能含泪收下。
嘴上还要高呼皇恩浩荡,具体心里怎么想,那就没人知道了。
京师这么快沦陷,一方面是北虏攻势太猛,更多则是边军和朝廷离心。
战报上的损失惨重,却没有具体伤亡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据。
明知道边军在保存实力,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他们也只能装糊涂,不去掀开这个盖子。
“立即启用江淮防线,责令各地援军,尽快赶赴徐州一线。
至于退守山东的边军,就让他们从侧翼袭扰南下的北虏,配合徐州一线的官军破敌。”
史清尘面无表情的给出了方案。
对眼下的局势,他非常不满。
怎奈内阁的威望不够,不光军方阳奉阴违,地方上也是敷衍应付。
甭管什么样的政令,到了地方上具体执行的时候,效力都会大打折扣。
以至于他们明明做了不少正事,结果却和预期背道而驰。
本想着富国强兵,万万没有想到朝廷财政收入不升反降,军队战斗力也是一路下滑。
搁在以往的时候,边军固守北京这种坚城,哪有北虏什么事啊!
哪怕把部队拉出去和敌军野战,打出来的战绩,都比现在要好。
“史大人,眼下边军的战斗力,早就不复巅峰。
指望他们主动出击,纯粹就是做梦,不如把他们全部集中在江淮防线上。
徐州一线的守军,战斗力其实非常一般。
上一次能在徐州大破辽东叛军,那是有汉水侯坐镇统筹全局,鼓舞了军心士气。
换成其他将领,能够做到一半,都算是一个奇迹。
各省派出的援军,又在路上磨磨蹭蹭,短时间内指望不上。
最佳选择是收回战线,在战略要地进行重点防守,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
贺正则当即反对道。
局势恶化到这一步,大虞朝廷输不起了。
除了北疆边患外,内乱也是吞噬这个古老帝国的主要原因。
前些日子山西叛军南下,同中原叛军完成了会师,襄阳前线的军事压力瞬间倍增。
敌军在进攻襄阳的同时,还同时分兵出击。
从重庆到汉中,再到襄阳、武昌等地,全部都陷入了战火中。
就连盘踞在藏地的叛军,也杀回了蜀地。
从西域进入西北的叛军,同样盯上了蜀地,战火一触即发。
遍地都是战火,大虞刚刚好转的局势,又一次陷入困境。
“贺大人,你应该知道一旦放弃山东,那么朝廷就丢掉了整个北方。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没有哪个政权在丧失整个北方之后,还能再打回去的。
迈出这一步之后,我等都是历史的罪人。
未来陛下亲政,少不了有人拿此事做文章。
恐怕到时候,大家连全身而退,都很难做到!”
史清尘神色凝重的回答道。
政治是复杂的,战略部署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哪怕有时候明知道计划存在问题,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天下人能够接受战败而放弃北方,却无法接受朝廷主动弃守北方。
具体可以参考宣宗时期,主张弃土官员的待遇就知道了。
当了上百年时间的名臣,到了现在还是被人掀了下来,被天下人贴上了奸臣的标签。
就连往日被大家吹上天的宣宗皇帝,也成了缺乏远见的庸碌之主。
前车之鉴放在哪里,他们现在要舍弃的可不是穷乡僻壤,而是至关重要的北方大地。
估摸着不用等死后翻案,他们活着的时候,都会被人刨祖坟。
“哎!”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
除非你们能让汉水侯放弃南疆战事,再次驰援北方,否则后续的大战悬了。
想来大家已经注意到,北虏这一次南下,同以往都不一样。
除了纵兵劫掠外,他们还在不断任命地方官,摆明是要在当地建立统治。
既然决定入关争夺天下,那么他们就不会局限于抢一笔就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多半会暂时和叛军结盟,夺取长江以北的全部州府。”
贺正则的话,让大殿变得鸦雀无声。
这些现实问题,大家都有所耳闻。
选择视而不见,主要是找不到应对之策。
为了加强军备,南京朝廷也是下了重注的。
军官都是从边军中选的,士兵也是精选的良家子,武器装备、后勤物资保障也是一等一的。
具备了强军诞生的全部条件,到了实战演练的时候,硬是被一股叛军击败。
朝野上下都在寻找失败的原因,至今都没有一个能令各方信服的原因。
“汉水侯,就不用指望了。
前面监督团案,在朝野上下闹的沸沸扬扬,汉水侯都被那帮混蛋御史给气坏啦!
现在失踪的官员,又被找了回来,朝廷还没给他一个说法。
满腔的怒火没地方发,此时让他带兵北上,就算你我这些人放心,朝中文武百官能放心吗?
即便汉水侯顾全大局,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他的那帮下属能忍么?
稍微闹出点儿动静,搞不好真会发生黄袍加身!”
万怀瑾一脸为难的说道。
现在最想拥立李牧上位的,不是在安南都护府南征北战的下属,而是他在大虞朝廷内部发展的旧部。
不同于文官,改朝换代后还是能够继续做官。
他们这些勋贵系将领,一旦改朝换代,全部都是被清洗的对象。
想要破局,最好的选择,就是拥立一个自己人上去。
以往的时候能够忍住,那是有父辈宗族的约束。
这些老一辈,亲眼见证了大虞帝国的辉煌,对国家有很深的感情。
辽东叛军在京中大肆屠戮,把这些维护大虞统治的根基屠戮一空,轮到少壮派自己当家。
他们从入仕开始,看到的都是官场上的各种荒唐事,积累了一肚子的怨气。
伴随着局势的持续恶化,这些人对朝廷的忠诚度,也在不由自主的降低。
此刻前线节节失利,并不是官军不能打,而是这些人不愿意为政治斗争卖命。
一个个都忙着保存实力,谁顾全大局谁先死。
战死殉国的阜阳侯,就是因为顾全大局,选择死守北京城,才被动沦为了断后部队。
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