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横行小说 > Z世代艺术家 > 第319章 踏山
  《终结者3》的上映基本没有给《少你》带来任何麻烦。

  新电影的票房自然很高,但《少你》受众稳定,进入细水长流的长线播映期之后,几乎不怎么受到外部影响。

  而这得益于方导对于剧情的精妙掌控。

  反霸凌是噱头,当噱头的潜力挖掘殆尽之后,《少你》真正的骨肉开始焕发光彩。

  本质上,他赞美歌颂的是少年懵懂之恋与救赎。

  作为一部既有感人情节又兼具细腻的爱情片,《少你》对于女性观众极其友好。

  而女性观众,总是能够撬动更多。

  所以从大致7月5号开始,《少你》的宣传风格再次大变。

  《在哪儿能找到一个像是小北一样的完美男友?》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互联网上,开始出现类似的话题。

  互联网引流,是新时代的船。

  作为船长,方星河深知应该如何调动起网友,尤其是女性网友的兴趣。

  贴子以幻想为基核,历数完美男友应该具备的素质,给小女孩们勾勒出一个青春期最梦幻的爱情模版。

  贴主基本都是女性身份,从自身视角出发,进行第一人称幻想。

  他应该是羞涩内向的,好方便姐妹们亲自去开发。

  他还应该勇敢热烈,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马上能够主导局面。

  他有男子汉气概,并且是一个嗜血的狩猎者,对外冷酷无情,面对危险奋不顾身。

  他把全部的温柔都留给爱人,有耐心,有包容。

  在如同丛林的社会里,他是强者。

  在感情关系中,他是港湾。

  一旦到了真正的关键时刻,他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冲击困难,擅于解决问题。

  最最重要的是,他好看得像是清风明月……

  帖子一经发出,立即得到女性网友的积极响应。

  就……挺不当人的。

  讲句大实话,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少年的共性特征永远是鲁莽冲动幼稚易变,哪有什么完美?

  标准太高的结果就是……谁他妈都别想好,都给爷分手。

  华纳此前积攒的素材很快派上了用场。

  电视台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分享小情侣们因为看了《少你》而导致的大型battle现场。

  “Fuckyou!你根本就不爱我!”

  “啪!”

  一记大嘴巴子扇过去,女孩气冲冲跑掉。

  记者立即上前采访男孩:“嘿,伙计,什么情况?你们是因为电影内容产生争吵了吗?”

  “我不道啊!”

  男孩满脸懵哔,委屈巴拉的忍着眼泪。

  “她质问我丽娜欺负她的时候,我为什么不帮忙出头……”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

  记者好奇追问,男孩更委屈了。

  “可是我怎么知道她被欺负了?她们在一起的时候明明有说有笑的,分开之后忽然翻了个白眼,骂丽娜是个bitch,我根本理解不了啊好吗?”

  “噗!”

  记者非常没有职业道德,扭过头,笑喷了。

  而类似的闹剧甚至不是孤例,时有发生。

  美国青少年在谈恋爱方面相当随意,分分合合,荒唐儿戏。

  这是文化基因,原本不值一提,但是,经过华纳的巧妙渲染之后,正常的感情变动,成为了《少你》的独特影响力。

  华纳特意挑出来的典型代表是一对俊男美女。

  男孩是棒球队成员,女孩是啦啦队队长。

  他们在电影院当场分手,大吵一架,全程被镜头记录。

  最终,记者询问女孩原因。

  她回道:“那个混蛋满脑子都是做爱,他和我在一起,只是为了我的身体,根本没有爱!

  我不要求他护送我上下学,我只是想让他陪我逛街,但他告诉我:去找你的姐妹,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我们不应该影响彼此。

  Fuck!喊我出来开房时怎么不怕影响彼此的空间了?!

  我跟他结束了!

  下一次,我会擦亮眼睛,找一个小北那样的男人……”

  “小北那样的男人”迅速成为北美少女之间的闲聊话题。

  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少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爱情理念代名词。

  女性杂志写道:“它纯洁、唯美、真挚,脱离肉欲的基础,在精神内环升华,不追求一时之欢愉,渴望填补彼此,从而找到存在的意义,获取更加深刻的满足。

  这是爱情最本真的模样,也是我们所有成年人对于爱情的原初幻想。

  但是很可惜,它只在初恋中短暂存在,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太浑浊太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社会越来越游刃有余,但也失去了全心全意简单去爱的能力。

  我将这种状态视为人类最大的悲哀——或许男人们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这是成熟和成长,但我不。

  我永远相信,爱是开始,亦是终局。”

  犯了文青病的女人是不可理喻的。

  别意外,欧美不但有女文青,数量还多,质量还高。

  于是,《少你》开始在成年女性中也流行了起来。

  爱情片嘛,最终的落点,一定是女性群体。

  因此,当霸凌营销所导致的观影狂潮回落,《少你》却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稳定在了一个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基数上,细水长流的收割着票房。

  有一项不知具体出处的数据表明,每一个坚定的女性观众,最少能够带动四个额外的观众。

  这数据不一定准确,可是《少你》的平稳期确实长得惊人。

  从7月5号一直到7月底,《少你》的工作日票房从400万开始微跌,一路跌到7月底的200万,在收缩放映规模之后,单馆票房反而涨回来一些。

  而每到休息日,票房都能回弹个两三百万美元。

  这让《少你》和《海底》一起,具备了相当特殊的长线放映价值。

  5亿大关坚定突破,5.5亿也没有成为阻拦,票房数据缓慢而又坚定的向着6亿冲击。

  当日韩的狂欢结束,民众陷入释放后的疲惫,北美仍然有《少你》的一席之地。

  国内同样喜讯不断——教育口是真TM丧心病狂,把小学5、6年级的孩子都给拉进了电影院。

  得益于《少你》不存在暴力血腥涩情镜头,所以这种行政式观影要求并没有受到家长的抵制,票房从1.6亿开始疯涨。

  到下线时,正式定格在3亿零200万。

  可千万别觉得少,《英雄》是两次放映才破掉的4亿,以2003年国内的荧幕数量,《少你》几乎就是单次放映的天花板。

  更重要的是,随着观影人群在青少年中快速蔓延,《少你》的口碑也日渐坚实。

  当看过电影的年轻人足够多,资媒、专家、电影圈老古董怎么骂就不重要了,喜欢与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恰巧方版《少你》足够带劲。

  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是:杨小蜜彻底成为了校园里的安嘉和。

  馮远征老师走在大马路上或者菜市场里,经常走着走着,忽然就有一个大姐大妈冲他吐吐沫。

  “呸!杀千刀的恶心玩意!”

  他天天挨骂,没有一天消停的。

  杨小蜜也是,天天被同校女生翻白眼,传谣言。

  “骚狐狸!”

  “她长得真刻薄。”

  “她好讨厌啊……快回头,她看过来了,小心挨打!”

  “气死我了,真不知道她趾高气昂的得意什么!”

  “哇,真的,我一看到她就想生气。”

  其实大家哪能不明白魏莱只是一个角色?

  纯粹就是代入得太深,走不出来罢了。

  《北青报》作为方氏喉舌,将这种情况当做趣事报道了出来,并且进行了一番“客观”评价。

  “学生们的喜恶是朴素而又真挚的,有多少人讨厌魏莱,就有多少人热爱北念。

  方星河以并不偶像的方式拍出了一部属于8090的偶像电影,北念的海报疯卖,北念的昵称充塞网络各处,北念的台词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如此种种,都来自于情感的躁动不安。

  有学者批评《少你》倡导早恋,其实哪里有恋?有的只是两个荒芜灵魂的靠近和抚慰。

  青少年们羡慕并向往这种感情,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方星河输出的根本不是什么爱情观,而是更为本源的价值观和信念感。

  即:在我们有限的青春里,什么更重要?

  答案是,保护弱小的义和知错就改的勇,张小北义无反顾,陈念悬崖前回头,幸福曾经离他们那么远,但最终仍然握于手中。

  仅从我个人出发,我将《少你》视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青春片。

  但是一个圈内的好朋友纠正我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片,在《少你》横空出世之前。

  那么我便修改一下我的答案——

  仅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少你》是我心目中最好的青少年叙事片,不限国籍,不限语言。

  它让我感动到无以复加,也喜悦到无以复加。

  我期待中国影坛出现更多的《少你》,我相信那一天不会遥远……”

  跟风在头侧刮出一个“Z”字的老周抖落着报纸,啧了一声,冲着韩涵感叹。

  “你这哥们儿真牛逼!我服啦!韩少,什么时候介绍我们认识一下呗?我也要个签名合影,回头再去拍婆子肯定倍儿有面!”

  韩涵看着他的鬓角,表情那叫一个复杂。

  这发型倒是不稀奇,满大街都是。

  稀奇的是这群桀骜不驯的车手,不但开始模仿方星河的发型,还开始对一个小老弟推崇备至。

  在这个年代玩赛车的主,服过谁啊?

  然而,据他所知,不止是赛车圈,还有什么摩托圈、纹身圈、混混圈、潮人圈……圈圈都对方星河心悦诚服。

  几乎所有的青少年边缘人群,都将方星河视为偶像。

  这帮人贡献不出几个大子儿,也不买方星河的代言产品,只是闭着眼睛穿星河跟AS,处处模仿方星河的言行。

  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

  稚嫩且叛逆的韩涵判断不出来,他就只是憋闷着,也倔强着,咬牙驱散脑海里的那座大山阴影。

  “我跟他没那么熟。”

  韩涵努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

  “压根也不是一路人,他有他的风景,我有我的前程。”

  唰的一下,周围的所有小伙伴齐刷刷扭头看向他。

  气氛凝滞了好一会儿,老大哥王毅开口打圆场。

  “是,咱们韩少也不差,以后肯定能在赛车领域搞出点模样,到时候咱们也是跨领域的天才,一点不虚他方星河!”

  不虚吗?

  其实好大哥心里虚得一批,但他不愿再想这事,只是轻描淡写的讲:“等我攒够钱了,保不齐也去拍一部电影。就拍咱们的故事,赛车版的……少年的我们。”

  小伙伴们哈哈大笑,没当真,但也热烈的畅想着。

  惟有韩涵,真切地在心底种下了信念。

  大抵上是两句传世名言——

  当丈夫当如是!

  以及……彼可取而代之。

  但那是后话,而此刻的现实是,方哥的声望如日中天,割到了满满的星光。

  上映期一个月出头,暴涨20亿,花不了的花,而且又额外收获了4点星耀。

  票房之类的商业实绩,其实不太适合收割星耀值,情绪刺激不够,但是,当粉丝基数足够大,一切都有可能。

  星光基本只能用来燃烧灵感,暂时用处不大,可那4点星耀,当场就把力量点满到99点。

  至此,属性只差感知、免疫、健康三项未满,星耀缺口27点。

  方哥也不急,虽然星耀的获取难度越来越高,可他的职业路已经彻底走上正轨,用一句名言来形容: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7月初回国,电影局又要开会,方星河不耐烦应付,跑路去了日韩。

  开完见面会之后就一头扎进广告拍摄里,这帮饥渴的商家好像虎狼一样,恨不得把他24小时绑在片场。

  现在这年头的广告创意也就那样,其实商家很希望能让方星河亲自执导,但他没接。

  在日韩接代言割韭菜,把钱混到手就行了,跟他们搞什么真情实感?

  导演费,是另外的价格。

  所以迄今为止,只有真维斯的跑酷广告吃到了方哥全力以赴的红利。

  包括三星手机在内的大牌广告,其实只出了一张脸,就那样吧。

  躲过了电影局的总结会和表彰会,再次归国时,已经是7月下旬。

  方星河开始琢磨另外一件大事——新的基金助学省,选哪两位老弟?

  青青陕陕赣赣桂桂等等穷哥们外套都没穿好,提上裤衩子就冲了出来。

  哥,看我看我,我会后空翻!

  为了争夺这笔以亿为单位的助学经费,国内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盛况——所有的边疆省份,大半个中国,到处都在为一个小年轻唱赞歌。

  不同的角度,同样的心情,夸就完了。

  虽然影响力加起来都比不上京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的媒体,对方星河的实质性帮助也不高,但在越贫困的地方,他的金身就越是坚固。

  往小里说,这是未来之基。

  往大处讲,这是最高级别的自我实现。

  于是,推掉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方星河亲自走上了考察之旅。

  刚好《英雄》的收益已经陆陆续续的结算,此时不撒,更待何时?

  目标只有一个:踏平中国境内所有阻挡少年求学的山! Z世代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