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横行小说 > 复山河 > 第五百五十二章 、战略预案
  南京城。

  六百里加急的公文,又一次在城中疾驰。

  对时局不满的读书人,还在忙着谋划倒阁,现在又被吸引了目光。

  “王兄,该不是又有地方要打仗了吧!”

  茶楼中,青衣书生皱着眉头吐槽道。

  普通的公文传递,三百里就算快的,两百里也是常态。

  使用六百里加急,那都是遭遇了突发紧急情况。

  “要么是叛军打过了长江,要么是北虏入寇。

  能够祸乱天下的,就这两股力量。”

  王姓书生一脸肯定的回答道。

  大虞帝国的敌人,一共就那么多。

  原来还存在藩镇造反一个选择,随着辽东叛乱的平息,这颗雷也被摘除了。

  至于天灾人祸,官老爷们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主,即便真发生了天灾也会先捂盖子。

  按照官员的考评标准,治下发生了天灾人祸,地方官是需要担责的。

  善后工作处理得好,那是他们的本分。

  一旦出现疏漏,那就是政治事故。

  为了自己的官帽子,最佳选择是隐瞒不报。

  除非是仕途没有了指望,或者是灾情太过严重,他们才会主动把问题捅出来,向朝廷索要赈灾粮款。

  随着北方大部分地区沦陷,天灾对大虞朝的冲击,已经弱化了不少。

  朝廷只需扼守住几个战略要地,就能把叛军围困在中原大地。

  最近几年天灾有所减少,理论上来说,只要叛军能静下心发展农业生产,就有希望自给自足。

  遗憾的是习惯了劫掠的叛军,已经无法安心种地。

  哪怕有反王出于长远考虑,决定经营一片根据地,也会因为内部问题被迫放弃。

  “多半是北虏入寇!”

  “叛军虽然猖狂,实际上在战场上,并未占据优势。

  如果不是朝政奸臣当道,官军早就横扫北方大地,结束这场乱世了!”

  一旁的白衣青年跟着发表了观点。

  南京朝廷备受非议,除了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外,没有出兵围剿中原叛军也是主要原因。

  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大虞朝廷完全有能力横扫北方叛军,终结现在的乱世。

  迟迟没有行动,那是内阁从全局考虑。

  击败叛军容易,想要剿灭叛军难。

  叛军的势力横跨河南、陕西、山西,以及北直隶的部分地区。

  就连遥远的西域、藏地,也沦为了叛军的势力范围。

  如果无法速战速决,朝廷的财政很容易被拖死。

  上一次围剿辽东叛军,留下的巨额亏空,至今都没有填上。

  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内阁不得不选择休养生息。

  这些现实困难,老官僚们能够理解,不等于年轻一代也能接受。

  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大家一致把问题归结到了朝廷有奸臣上。

  类似的事情,大虞朝发生过不止一次。

  凡是朝廷的做法,无法令士大夫们满意,那必定是朝廷出了奸臣。

  如果不是小皇帝年幼,没法成为攻讦目标,还会增加一条“天子昏庸”。

  ……

  民间议论纷纷,收到消息之后,朝堂上也是一片哗然。

  当急报传入皇宫时,百官正在进行朝会。

  “北虏再次入寇,边关战事吃紧,列位大人可有破敌妙策?”

  万怀瑾神色凝重的询问道。

  好不容易过上了几天太平日子,北虏又跳出来添堵,对南京朝廷无疑是灾难性的。

  丧失了山海关防线,北虏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长城内,大虞在战略上已经处于劣势。

  边军在京师通州的一带的防线,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想要把敌军挡住,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没有援兵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固守城池,等敌人抢够了自己撤离。

  “首辅,敌军来势汹汹,我们事先没有任何准备。

  为今之计,只有严令边军固守城池,确保战略要地不失。

  反正这会儿北方疲惫,他们也没啥好抢的。

  长时间没有收获,他们自然就会撤军!”

  兵部侍郎谷天佑率先提议道。

  既然打不过,那就索性躺平。

  参考以往的经验,北虏抢一波之后,就会自己退回去。

  在北方糜烂的情况下,随便敌军怎么祸害地方,大虞也不会有多少损失。

  搞不好敌军劫掠的收获,还不够出兵的军费。

  折腾几次之后,敌人知道劫掠不到财富,自然就会放弃。

  “不妥!”

  “谷大人,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

  北方疲惫也不是一天两天,北虏早就是知道的。

  敌人既然在此时出兵,自然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没有足够的收获,敌军是不会撤军的。

  北直隶抢不到,他们就会继续南下山东,进逼南徐扬地区。

  如果朝廷不做准备,让敌军一路打到长江边上,那我们的损失可就大得去了!”

  庄元嘉率先反对道。

  随着朝廷南迁,他这位南直隶巡抚的政治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尽管入阁之路受阻,那也成为了天下督抚之首。

  丧失了苦心经营几百年的防线,边军没有底气挡住北虏南下,放任下去战火早晚会烧到南直隶。

  倘若江北各府沦陷,他这个巡抚就被动成了责任人。

  别说是入阁,连现在的位置都很难保住。

  “庄大人,准备肯定是要做的。

  可眼下的局面,我们真能挡住敌军么?

  别忘了南疆也爆发了大战,汉水侯正带着部队和缅甸、身毒等国血战,短时间内无法北上。”

  谷天佑随即回怼道。

  积极备战可以,但是决战不行。

  最近这些年,大虞和北虏之间的战争看似互有胜负,但总体上他们还是吃亏的一方。

  敌军吃了败仗就跑,虞军吃了败仗,却会损失惨重。

  丧失了长城防线,敌军随时可以长驱直入,边军很难及时拦截。

  盲目出城寻找敌军决战,很容易中了敌人的算计。

  局势发展到现在,大虞朝就剩下最后那点儿精锐,根本经不起折腾。

  倘若再次损兵折将,帝国就要完蛋了。

  “大虞又不止有汉水侯一名将领,他来不了自然有其他大将顶上!

  我们完全下令各省派出援兵,集结全国之兵到徐州一线。

  倘若北虏敢南下,就在徐州和他们决战,一举解决北方边患。

  ……”

  布政使郑宗翰跟着抛出了计划。

  靠不靠谱不知道,最少在徐州部署重兵,能够给大家带来安全感。

  至于更北边的地区,不是朝廷不愿意派出援兵,而是时间上已经来不及。

  眼瞅着北虏兵临城下,派步卒过去增援,双在野外发生遭遇,纯粹就是送人头。

  转瞬的功夫,又有十几名官员加入争吵,百官也开始交头接耳。

  原本严肃的朝会,一下子变得混乱起来。

  “够了!”

  “再这么吵下去,敌军都要打到南京城了。

  户部负责筹集粮草,兵部和都督府尽快拿出作战方案,现在散朝!”

  见局面失控,万怀瑾果断选择了结束朝会。

  对百官的意见,他直接选择了无视。

  不是他独断专行,纯粹是这帮家伙,全都是一帮纸上谈兵的主。

  嘴上夸夸其谈,到了具体的行军打仗上,一个个连马谡都不如。

  ……

  永宁府。

  北虏入寇的消息,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了侯府之中。

  “前线日子,反虞联盟使团从日本转道去了高句丽王国,鞑靼人这么快就南下,看样子他们的外交成果不错嘛!”

  李牧笑着调侃道。

  东亚地区各国很少玩儿外交,不是他们不想,纯粹是大虞帝国太强了。

  以往的区域规则,都是大虞朝制定的。

  这个宗主国对小弟,一直都非常宽仁,并且自发的维护着区域秩序。

  各国之间就算发生战争,也多是菜鸟互啄,战乱仅限于一隅之地。

  藩国间没有共同的敌人,缺乏共同的利益,大家的核心外交目标就大虞一家。

  名义上是外交,实际上是用朝贡,换取宗主国的安全保护。

  跨越万里之外组建军事联盟,这还是第一次发生。

  如果没有西洋人手把手的教,估摸着等到战争结束,缅甸人都不会跑去寻求鞑靼人帮忙。

  可惜西洋人这波算计,还是低估了大虞帝国的疆域辽阔。

  鞑靼人带着小弟鬼方,挥师南下入侵大虞,只会对大虞朝廷造成冲击。

  随便他们在北方怎么打,安南都护府这边,都感受不到压力。

  “侯爷,缅甸王这也是昏了头。

  危急时刻不想着怎么脱身,反而跑去和鞑靼人联合,生怕我们不斩尽杀绝。

  多半是被西洋人给骗了,不然就算是寻求盟友,他们只会向邻居莫卧儿帝国求救。

  从前线传来的消息,莫卧儿帝国的援兵已经抵达战场,估摸着此刻双方已经交上了手。

  估摸着要不了多久,就能够收到好消息。”

  兰林杰意气风发的说道。

  不和敌军交战,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强。

  原本看缅甸王国有数十万军,背后还有西洋人支持,本以为这将是一场苦战。

  安南都护府衙门都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万万没想到开战之后,居然是一边倒的局面。

  看似强大的缅甸军队,里面充斥着大量从全国各地抓来的壮丁,武器装备也是外表光鲜。

  双方一开打,缅甸兵就表现出了应有的素质。

  守城战中,还能坚持一下。

  野外遭遇战,完全是一触而溃。

  一些部队甚至还没来得及上战场,光听到炮火声,就自己先崩溃了。

  缺乏足够的军事训练是一方面,更多还是缅甸王国内部的问题。

  封建王朝生产力有限,能够组建数十万大军的,那都是威震一方的霸主。

  缅甸王国的家底,还是薄了一些,经不起穷兵黩武。

  一下子组建数十万大军,财政出现了严重问题,缅甸高层不得不节省钱粮开销。

  有好处的时候,普通士兵没份;但削减开销的时候,他们却成了最大受害者。

  大家都吃糠咽菜,那也没什么。

  问题是欧洲雇佣兵抵达后,缅甸朝廷一直都是好酒好肉招待着。

  落入缅甸士兵眼中,这种区别对待,宛如一根根利剑刺入了他们的心头。

  “幕府那边可有动静?”

  李牧继续询问道。

  对面人心已经散了,覆灭缅甸王国,只是时间问题。

  相较于战场上的情况,他更想知道,这次能够引出多少敌人。

  “暂时没有变化,估摸着应该是在观望局势。

  如果其他战场上,反虞联盟占据上风,没准他们也会跟着趁火打劫。”

  兰林杰想了想后回答道。

  自家侯爷对倭国,有超乎寻常的关注。

  正常情况下,这种弹丸小国是没资格入眼的。

  真要说倭国和其他临国的区别,大概是数十年前,他在东南沿海掀起了倭寇之乱。

  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本质上倭寇之乱,他们也只是背锅的。

  盘踞在东南沿海的世家大族,才是倭乱的真正黑手。

  当时威名赫赫的海盗头目,全部都是世家大族暗中扶持起来的。

  倭寇之乱爆发前夕,正是朝廷内部关于开海问题,争议最严重的时候。

  等到倭乱平息之后,朝廷彻底启动了禁海政策。

  从利益角度看,在那轮博弈之中,朝廷赢得了面子,沿海世家获得了里子。

  此后的很多年,他们都垄断对外贸易,攫取巨额利润。

  一直白莲教叛乱席卷南方大地,才动摇了他们的根基。

  后续开海征收关税,那都是世家大族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之后。

  “既然幕府那边没动静,那就暂时不动他们了。

  让北方舰队留意一下,高句丽王国那边的变化。

  我们封锁了鞑靼人的贸易线路,他们肯定会寻找新的战略物资获取渠道,高句丽王国无疑是一个不错的中转点。

  发现有商船往那边输送战略物资,一律查扣下来,追查幕后船东身份。

  派人放出消息,本侯不希望有人吃里扒外,做资敌之事。

  如果有人顶风作案,所有参与者,一律以通敌罪论处。

  军方制定一套预案,必要的时候,直接在高句丽半岛发起登陆作战。

  在战略上,对鞑靼王国形成围攻之势!”

  李牧面无表情的说道。

  如果不是反虞联盟的出现,他都差点儿忘了还有一个高句丽王国,能为鞑靼人提供战略物资。 复山河